话剧《无风地带》剧照 资料图片
《无风地带》(杨锦峰编剧,王晓鹰、邹一正导演)是大连话剧团倾力打造的一部原创话剧,今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后,观众反响热烈,深受好评。
该剧讴歌了民主革命时期战斗在敌占区的民族英雄的动人事迹。历史叙事的时间跨度比较长,序幕当中交代,女主人公花云儿出生于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剧中主要情节发生在1925年到1945年间,全剧表现大连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20世纪初叶,日本占领旅顺一带,从此虎视眈眈、磨刀霍霍,等待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时机。无风地带,剧名大有深意:一是讲日寇的侵略行径和残酷统治,造成了黑云压城、令人沉郁的社会状态,二是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像冰封江面的水下怒涛汹涌,三是指敌我之间的斗争进入间不容发的险恶环境,四是说四个年轻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静水深流。
此剧表现伪满时期的抗敌斗争,以小视角、大主题展现史诗性。它围绕一座戏楼的兴亡,聚焦民族危机中普通人的情怀、情感、情态,表现家国命运的沉浮、个人遭际的传奇、爱情经历的奇异。序幕时已经表明,女孩花云儿一出生就失去母亲,为了把她养大,父亲花四爷将其托付给寡妇常二姨,并且许诺等她长大,与常家儿子永结秦晋之好,命运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就此展开。
转眼就是20年后,花四爷建了戏院,开了戏班,两小无猜的常海阳与花云儿,教师、共产党人夏先生的儿子夏子衿,还有日本制铁厂老板野村大介的女儿美惠,他们年龄相仿,一起学戏,待到及笄,各怀心事。海洋对美惠有救命之恩,美惠暗恋海阳;花云儿将海阳视如兄长,把原有的婚约弃置一旁,却对子衿情有独钟。在外求学、突然返乡的夏子衿在戏台上宣讲五卅运动,鼓动工人罢工,搅了花云儿的戏,却让她动了心。在家长安排的婚礼上,海阳与花云儿一起悔婚,亮明永远的兄妹关系,还一起成全了花四爷和常二姨的婚事。
此剧叙事饱满,起伏跌宕;矛盾冲突激烈,有悬念,有张力;其情节设置出乎意料,在乎情理之中。婚礼之后,海阳离家参加抗联,子衿留学东瀛,家中的花云儿心有所牵,情无所依。有一天,夏先生在戏院突然出现,他将密码本交于云儿,叮嘱她一定好好保管,“这个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他出门后被鬼子枪杀。
若干年后,几位年轻人再度见面,人物关系再度发生深刻转变:海阳成为地下党情报员,子衿成为野村制铁厂的高级雇员,野村脱下和服,穿上军装,暴露了侵略者的真实嘴脸。花云儿不明白自己深爱、苦苦等待的子衿,为什么变成日本人的帮凶,还以日方代表的身份强占戏院,将其变成日本人的弹药库,这让花云儿绝望,暴怒,他们的感情陷入冰谷。
抗联战士海阳受伤后返家,从此和花云儿接受代号为“三月”的党的领导人的指示,为抗日武装传送情报。他教会她使用密码发报,并发展她加入共产党。野村制铁厂生产、运送的弹药屡屡被抗联劫走,野村鹰犬一样的鼻子嗅出了异样,他派人抓捕海阳,海阳在搏斗中被野村枪杀,美惠目睹了惨剧,陷入癫狂。日军将生化武器原料藏于戏院,花云儿趁着雨夜去捣毁,她被人掩护逃离鬼子的围捕。刑场上,鲜血淋漓、被处死的人是子衿。他最后望着人群,吟诵着诗词“三月的风”。
此剧有谍战剧的紧张感和层层悬念,四个年轻人的爱情纠葛,草蛇灰线,时隐时现。花云儿、子衿、海阳身份不同,经历各异,但在隐蔽战线,他们都是英勇不屈的抗日战士,都有人生的变化和心性的成长。特别是花云儿,从一个不谙世事、任性娇憨的少女,逐渐成长为信念坚定、心智成熟、行动果敢的共产党员。子衿从热血青年到红色间谍,再到身份之谜的最终揭示,这条线埋得比较深,颇能显示编剧法中发现与突转的魅力。
此剧视角独特,把波澜壮阔的正面战场当成戏剧发生的背景,把隐蔽战线的共产党人的个人命运的起起伏伏,亲情、爱情的分分合合当成叙事主体,透过剧中人的视角,反映的是可歌可泣的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行动自觉和悲壮历史,剧中的人物有民族大义,誓死不屈,其主题立意和思想价值值得肯定。如果说夏先生、夏子衿、常海阳和花云儿身上,体现的是党的力量的坚强,那么花四爷、常二姨、小蛮子等民众身上同样映现着正义之光。
此剧的故事多半都发生在戏院之中,在表现形式上融汇了很多传统戏曲的艺术元素。比如花云儿一上场唱的是《长生殿》,她听从子衿的指点,要演《花木兰》。海阳常以戏曲的唱词表达情志:“一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幕与幕之间,导演用了儿童歌谣,突出了地域文化特点;子衿朗诵的诗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强化了为国捐躯的勇士们的正义情感,也增强了戏剧情境的诗意,充分显示了史诗般的气势、魅力和民族化的美学韵味。
(作者:宋宝珍,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5日 12版)